同时,也不断有经历改造后已经投入运营的商场的开业信息,如上海淮海路的“妇女用品商店”。不过,对于百货业,这个购物中心的前辈,能否在今天的市场变化的情势下,可以焕发“第二春”;对于经重建后开业的商场是否成功,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争论。百货商场这块招牌,还能擦亮吗?
01
01
百货业要提高可逛性重建的焦点在建筑,而商业要讨论的则是业态的组合以及品牌的级次和排布。百货,无论是经重建后已经开业,还是正在重建中但已经官宣的将来的经营规划,无不透露出其“雄心”,也就是再领风骚二十年的志向。以上海某百货重建公告来看:其官网宣告,未来重建后可能依然会保留服饰、鞋包、化妆品、首饰等优势品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更多的新兴业态和品牌,融合传统与新兴的商业体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导入的新兴业态有:国潮品牌、主理人品牌、潮玩品牌、网红餐饮品牌等。今年年初,当时该百货尚还在营业中,当笔者得知有规划要重建的消息后,给该百货的负责人发了如下短信:“2021年8月,在给本商圈另一家百货内训时,主题就是百货业的转型。当时给了一个判断,这个时间窗口大约是两年。成王败寇。改建在经营理念上要改,建筑结构上也要改。吃透啥叫百货、啥叫购物中心。对面的港汇恒隆为什么开业三年后不续签百货,如何从水平思维转向垂直思维,似乎是后继经营需要从认知上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外立面翻新,公共走道铺上明晃晃的大理石,而百货经营的理念,体现在业态组合以及各楼层业态的铺陈上,没有转变,结论是,百货业依然不乐观。百货要擦亮自己的招牌的第一个方面,需要提高百货商场的可逛性。百货商场的业态组合铺排,好像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就是按楼层分布,把尽量多的SKU塞进去,不断对着潜在消费者说,我这里同类业态你逛一个楼层就够,而且同类商品的SKU足够多,总有一款适合你,请来吧。这个笔者称之为水平思维。这样做好吗?客流对于商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客流逗留商场时间,会对有效转化率起着决定性作用,这里吸引其到店和到店后延长滞留时间甚为关键。消费者为何而来?消费有哪几类?上述两个问题是百货经营者需要弄清的问题。首先是消费者为何而来的问题:在一次“商业夹生饭”的直播时,笔者提供了一个流线图:消费者AIPL:知晓—兴趣—购买—忠诚A(Awareness):品牌认知用户I(Interest):品牌兴趣用户P(Purchase):品牌购买用户L(Loyalty):品牌忠诚用户长期主义这个流程讲明了消费者为何而来和到产生复购行为的全过程,百货唯有在每个环节上抓牢顾客的心,才能实现产生高的消费的愿望。其次是消费分类的问题:消费分成两类,一类是目的性消费,就是消费者知道你这里提供我需要的物品;第二类是随机消费,是在现场的过程中产生,这就需要商场有可逛性,否则不成立。若百货继续采用水平布局,是在强调目的性消费,这固然没错,但产生连带消费的可能性(异业联盟)就被杀了,所以不可取;若商场没有可逛性,则到店客流受影响,且在店逗留时间被缩短,也违背了提高有效转化率的要义。当然,如何让潜在的消费者知晓和如何吸引其延长在店时间,是后面要讲的第二个问题。而百货在中庭、公共走道、洗手间如何做细,以及更为重要的是,将业态布局方式从水平转为垂直,理念上要有彻底的转变,这是擦亮百货这块招牌的第一步。理念不改变,没戏。我们来看看成功的百货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整个中庭的结构,以及快闪的布局,无不透露着品质感,让人流连、让人喜欢。百货绝不要用中庭挂满衣架来引发“好感”,只是因为我便宜。百货固有的这种思维的深处,是把百货商场当作了一个纯粹的购物场,这是擦亮百货这块招牌时绝对需要改正的。02市场推广逻辑的转型整个市场推广的手段,已经从纸媒到了移动端,这是百货业已经熟知且广为采用的。但有几个关键问题,似乎还停留在面上,没有深入到本质。首先,活动应该怎么组织?搞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当日客流吗?活动是要将商场做成打卡点吗?移动端的终极是提高粉丝量和阅读量吗?不是的,是通过有吸引力的活动拉动新客、激活老客,用空间场景和品牌组合把他们沉淀为日常都回来的常客和回头客,才是商场运营的理想状态。其次,如何做到呢?请学学小红书的逻辑。商场与消费者的触点在消费者到店,而若把商场变为一个社区,则可以提供无限个持久的触点,进而实现消费者的近悦远来。一个商场就是一个以商场为核心点的社区,这个社区需要不断创立话题,不断有人创作。这个人不仅仅是商场的经营者,而且是广大的消费者。传播学上有个6%理论,也即若一个社区有6%的人在创作话题,则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涌入,不断创立话题而导致持久的热度。
